<legend id="h4sia"></legend><samp id="h4sia"></samp>
<sup id="h4sia"></sup>
<mark id="h4sia"><del id="h4sia"></del></mark>

<p id="h4sia"><td id="h4sia"></td></p><track id="h4sia"></track>

<delect id="h4sia"></delect>
  • <input id="h4sia"><address id="h4sia"></address>

    <menuitem id="h4sia"></menuitem>

    1. <blockquote id="h4sia"><rt id="h4sia"></rt></blockquote>
      <wbr id="h4sia">
    2. <meter id="h4sia"></meter>

      <th id="h4sia"><center id="h4sia"><delect id="h4sia"></delect></center></th>
    3. <dl id="h4sia"></dl>
    4. <rp id="h4sia"><option id="h4sia"></option></rp>

        清白传家

        2023-01-13

        “好将清白继家传”,这是明代廉吏李炯然在生命最后时刻对后代的殷切期望。

        中华世纪坛艺术馆正在展出“五星出东方——和田历史文物展”。和田,因美玉而闻名天下,因丝绸之路而繁荣,通过和田历史文物,我们能够看到多元文化的交融之美,领略到中华文明的博大精深。

        “大生纱厂创办初期档案(1896-1907)”已入选《世界记忆亚太地区名录》,这批档案记载了大生纱厂初创阶段的艰辛历程。

        “厚德载物”作为中华民族优良的精神传统,自始至终提示历代国人当像无垠大地那般敦厚朴实,默默且坚韧地孕育着万物萌生与生命长成。由之同理,做一个高尚的中国人,须为人与处世上务求严于律己,宽以待人,心胸开阔如莽原,立志高远似苍穹。

        《植物名实图考》是我国古代植物学名着,作者是清代植物学家、博物学家吴其濬。吴其濬(1789—1847年),字季深,号吉兰,河南固始人,清嘉庆二十二年(1817年)考中状元,授翰林院修撰。

        对于宇宙的理解与构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自古以来便具有着极其丰富的表达。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中华文明历来崇尚天人合一、道法自然,追求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其中天人合一理念,即集中体现着中华民族对整个宇宙以及人与宇宙万物关系的根本看法。请两位专家分别谈一下“天人合一”理念的源流。

        黄元御是清代着名医学家,他医道高深,医术精湛,着作等身,声望素孚,被誉为“医门大宗”,乾隆亲书“妙悟岐黄”“仁道药济”予以褒奖。

        在如今苏州文庙的明伦堂前,陈列着一块赭色巨石,状如船帆,上面刻有“廉石”两个大字,该石的主人是三国时期东吴大臣陆绩。南宋范成大撰写的《吴郡志》中记载,“廉石”亦称“郁林石”,取自广西郁林。那么,陆绩为何会收藏这样一块其貌不扬的巨石?又为何不远千里将其从郁林运到苏州呢?事情还要从陆绩出任郁林太守说起。

        明朝嘉靖四十二年(1563年)五月,福建宁德县城刚受倭寇劫掠,满目疮痍,广东潮阳举人林时芳临危受命,由福建漳州府漳浦县教谕升任宁德知县。

        林则徐(1785年—1850年),字元抚,又字少穆、石麟,晚号俟村老人、俟村退叟、七十二峰退叟、瓶泉居士、栎社散人等,福建侯官县人,中国清代后期政治家、文学家、思想家,民族英雄。

        严清(1524-1590) ,字真甫(道光《昆明县志》记“字公直”),号寅所,云南后卫(今昆明)人。

        杨名时(1661年—1737年),字宾实,号凝斋。杨名时出生于江苏省江阴东城门外朝阳关的一个耕读之家。18岁时师从名儒高慎中,研习探索理学。清康熙三十年(1691年)中进士,深得理学家李光地器重,从之受理学,造诣益深。杨名时历经清代康、雍、乾三朝,为三朝重臣。

        杨士云,字从龙,号弘山,生于1477年,卒于1554年,享年78岁,大理喜洲大界巷人,明代进士,被正德皇帝钦点为“翰林院士”,以给事中致仕。大理市喜洲镇四方街有一座“翰林坊”,上有“赐进士第”“理学名臣”等匾额题字,是对杨士云的褒奖。

        “吾家藏书一万卷,集录三代以来金石遗文一千卷,有琴一张,有棋一局,而常置酒一壶……以吾一翁,老于此五物之间。”这是自号“六一居士”的欧阳修对“六一”的解释。不难看出,琴在欧阳修的生活中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

        “湖山未改旧园林,骑竹寻芳白发侵。百岁风光人半老,三秋树色月多阴。朗陵兄弟真为瑞,康乐子孙亦比琳。好学甘贫无俗累,清尊相对喜难禁。”

        我国古代涌现出一批杰出的水利专家,徐端(1754-1812年)是其中的一位。他自嘉庆九年(1804年)任护理东河河道总督,至嘉庆十七年(1812年)积劳病卒治河任上。《清史稿》对他如此评价:“端治南河七年,熟谙工作。苇柳积堤,一过测其多少。与夫役同劳苦,廉不妄取。”这是对他丰富治河经验的褒奖,也是对他为政清廉、洁身自好的真实写照。

        曾巩,字子固,北宋时期的文学家、史学家、政治家,雅号南丰先生。北宋熙宁四年(1071)六月,曾巩任齐州(今山东济南)知州,成为齐州的父母官。在齐州任上,曾巩干了两年余三个月,之后调任襄州知州。虽然在齐州任职时间不算长,曾巩却广行善政,深受百姓爱戴。他的故事在元代方志《齐乘》以及清代方志康熙《济南府志》、道光《济南府志》中皆有精彩记载。

        《晋书·乐志》:“农瑟、羲琴、倕钟、和磬,达灵成性,象物昭功。”翻译成现代话就是,神农创造了瑟,伏羲创造了琴,倕制作了钟,和制作了磬。《世本·作篇》又有“女娲作笙、簧”,“伏羲氏灼土为埙”,“夔鼓”“舜造箫”,黄帝派伶伦到昆仑山模仿凤凰之鸣制律。总之,所有乐器,被三皇五帝包圆了。

        许镃(1530-1602),明朝人,字国器,号白塘,云南行省石屏州蔡营人,后人称其为“白塘先生”或“许白塘”。他的名号在滇南一带老幼皆知,坊间常有他的故事流传,部分不识字的乡民还曾误以为他叫“许白糖”,倒是更添了些亲近。

        唐代名臣颜真卿不仅以书法着称,其勤谨忧民的为官之道和以身殉国的经历也被历史铭记。颜真卿所属的琅琊颜氏自魏晋至唐有若干人任国家重臣,而且颜氏家族志行高洁,学博才精,文武兼备,往往在治平时为治国之能吏,在危难中则为守社稷之良将。颜氏家族在波澜壮阔的历史发展中,体现出公忠廉直、坚贞一志的家风。

        16岁投身革命、17岁光荣入党;抗日战争时期,参加冀南战斗、反扫荡战役等,在战场上不畏生死、英勇杀敌、屡立战功;解放战争时期,面对复杂局势,及时整顿健全组织、加强党的领导,有效挽救危局……“七一勋章”获得者、今年102岁的战斗英雄郭瑞祥一生功勋无数。他不仅自己坚守军人本色,在教育子女上更是严格。

        李德生(1782—1852年),字仲惠,号培阶,河南南阳镇平县人,清嘉庆二十四年(1819年)登进士第,历任云南定远县(今牟定)、大姚县、易门县知县,镇雄州知州加同知衔,巧家厅同知兼摄东川府、东川府(今会泽县、巧家县、东川区一带)知府。在云南做官20余年,其间任东川府知府10余年。作为四品官员,知府年俸105两,禄米105斛,养廉银3000两左右。然而,在他卒于任上时,他的家人竟连送灵柩回河南老家的资费都凑不够。细究其中原委,做清官循吏,干实事惠民,本就是李德生孜孜以求的事。

        庄蹻,生年不详,卒于约公元前263年,楚国人,楚庄王之苗裔,为史书有明确记载的古滇国国王。在他生平当中有两件大事,一是反楚起事,二是入滇。他一生刚正不阿、廉洁自律,为维护公平正义,对犯罪的亲属也不徇私情。

        杨慎,字用修,初号月溪、升庵,又号逸史氏、博南山人、滇南戍史、金马碧鸡老兵等,四川新都(今成都市新都区)人。明代着名文学家、思想家、书法家。

        戴家政,字子政,号有亭,1793年生于云南景东,1816年乡试中举,1826年发往湖南候补知县,1830年任湖南永兴县知县,后任常宁县知县,1838年辞官还乡。